对于住在苏河湾万象天地附近的居民来说,清晨傍晚带着家里的“毛孩子”到商场里溜达一圈几乎已成日常。在这里,消费者可以带着宠物一起吃饭、购物或是参加各类宠物社群活动。
今年上海宠物时装周期间发布的《2025年宠物时尚趋势白皮书》显示,去年中国宠物数量首次超过4岁以下婴孩,中国宠物市场规模已突破7000亿元,预计2028年将达1.15万亿元。
在持续升温的“它经济”驱动下,一批商业地产像苏河湾万象天地一样开启“宠物友好”探索。仲量联行统计数据显示,去年上海市购物中心新开门店业态面积占比中,宠物及其他服务的业态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达到2.1%,较前年同期增长0.6个百分点。通过引入宠物消费业态、增加适宠设施及服务、加强文明公约等方式,宠物友好商场以萌宠为商场引流,筑起新的消费赛道。
苏河湾万象天地内,萌宠元素随处可见。叶宇摄
借力“宠物经济”
放眼全球,伴随宠物数量越来越多,人与宠物的关系愈发亲密,社会公共空间的“含宠量”也不断上升。以美国为例,当地研究机构的调查数据显示,美国70%的家庭饲养宠物,82%的养宠人将宠物视作家中的孩子,宠物经济规模近1500亿美元。在伴宠情感的需求推动下,大约68%的非宠物专业零售店允许顾客携带宠物入内,其中包括Nordstrom等高端百货商场。
国内的宠物市场虽然起步较晚,但近年来进入高速发展期,由此带动西郊百联、西岸梦中心、苏河湾万象天地等一批商场向宠物敞开大门。《2025年宠物时尚趋势白皮书》分析认为,中国养宠家庭渗透率达到30%以上,标志着行业已从“培育期”逐步迈入“全民化阶段”。
“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来讲,人们的养宠需求将从基础慢慢向高阶延伸,意味着宠物消费正在升级。无论从商业端还是产业端来说,都是一片广阔的‘蓝海’。”共同发布该报告的POP趋势网站董事长陆平一说。
苏河湾万象天地户外草坪。段心玫摄
转型宠物友好商场的第一步,就是引入宠物相关业态,吸引更多的养宠人士前来消费。苏河湾万象天地在商场东里辟出整层宠物主题专区,网罗洗护美容、宠物鲜食、日托寄养、宠物摄影等多元服务。西郊百联内入驻多家宠物友好概念门店,为养宠者提供涵盖宠物瑜伽体验、宠物游泳等遛宠休闲方式。
“但是宠物友好商场并不完全等同于宠物业态商场,‘宠物友好’通过为养宠人士提供相关服务,形成商场的磁吸力,并在此基础上满足他们的各类消费需求。”上海苏河湾万象天地总经理黄靖钦表示,一方面,宠物行业线下门店的毛利率并不高,仍然有待成长;另一方面,养宠人群其实覆盖全年龄段,从年轻人到“银发族”都有,消费需求包含但不止于宠物。因此,宠物友好商场的商业属性仍然是综合零售。以苏河湾万象天地为例,商铺中一半为餐饮,另外一半为服务配套加零售,其中宠物相关门店占比约为10%。
打造适宠空间
从国内外宠物友好商场的成功经验来看,除了业态上进行有的放矢的调整之外,其实更注重的是对宠物的开放与包容。也就是说,既要在硬件上打造出适合宠物出入的空间,也要从软件上营造出欢迎携宠顾客的氛围。
记者观察发现,通常拥有开放空间的商场,更具改造潜力。西郊百联曾是国内第一家开放式花园购物中心,2023年重新开业后成为人宠共融的乐园。苏河湾万象天地也自带“基因彩票”,项目6万平方米开放式商业空间与4.2万平方米城市绿地公园有机融合,形成四通八达的空间结构,可以说是天然适合宠物撒欢的场地。
不过即使“天赋异禀”,真正决定能否向宠物敞开大门的,还是商场的“后天努力”——在设计建造的过程中,通过合理的规划,“击中”养宠人的真实需求。苏河湾万象天地不少员工本身就是资深养宠人,黄靖钦家中也有两只猫和一只狗:“我们了解小动物的行为习惯,这是我们的设计标尺。”
扶梯前的提示地贴。叶宇摄
记者在苏河湾万象天地内看到,商场规划了携宠专用路线,在每一部扶梯前,都有醒目的地贴提示主人抱起宠物或使用背包;超过80%的餐饮商户设立了外摆位,从精品咖啡馆到特色餐厅,宠物可进入专属区域陪伴主人用餐;大馥·串烧酒馆、Tunamaki等门店还向顾客提供宠物零食。住在附近的赵先生就是被周到的环境“圈粉”,每晚都带自家金毛犬来散步:“哪里能休息、哪里能饮水一目了然,带大型犬坐专用电梯也不必慌张,省心又安心。”
在商场氛围上,苏河湾万象天地从开业伊始,就策划了一系列活动,为携宠客群创造独特的社交体验和情绪价值。2023年启动宠爱天地1.0活动,号召宠物爱好者齐聚苏河湾;2024年升级为宠爱天地2.0,组建线上宠物友好社群。今年3月活动再度迭代,推出“尾巴摇摆季”主题活动,场内30多家品牌加入“绒化街区”企划,开展萌宠走秀、快闪展览、爱心领养等活动。活动期间,苏河湾万象天地客流较去年同期增长近35%,营业额同比增长10%。
平衡人宠矛盾
记者注意到,近年来布局宠物友好的商场不在少数,但也不乏以“宠物经济”为流量噱头的鱼目混珠者,被消费者贴上“伪宠物友好”标签,吐槽“除了商场向宠物开放,其他各类设施与服务严重缺位”。
黄靖钦认为,这种现象背后折射出一些急功近利的商家对“宠物友好”的误读:“其实‘宠物友好’的本质还是聚焦人的需求。当宠物已经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,人们需要能够与宠物和谐共处的公共空间。这其中既包括养宠物的人,也包括怕宠物的人。”这意味着,真正的宠物友好商业体也必需保障怕宠人群的权益,尊重不同客群的需求差异。
这就要求商场主动作为,承担起相应的引导、管理责任,洞察人与宠物共处中的真实痛点,并为平衡人宠矛盾投入相应的成本。如西郊百联发布宠物文明公约,要求进入的猫狗必需为已办理相关登记手续的健康宠物,商场1楼客户服务中心为市民提供宠物推车、嘴套、牵引绳等。苏河湾万象天地内,每隔三五步就放置宠物拾便处、宠物垃圾桶等卫生设施,还设置宠物专用电梯,避免人流密集区的潜在冲突。
店铺外有宠物饮水点。段心玫摄
除了增添服务设施外,“宠物友好”对商场内的工作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服务要求。苏河湾万象天地根据三年实际运营的经验,制定了一套标准操作规范:物业提高定时巡查的频率,及时解决环境卫生问题;建立完善的客服响应机制,为怕宠顾客定制专属解决方案……“我们的保洁人数、清洁成本远高于普通商场。但就目前来看,优质口碑带来的收益能够覆盖增加的成本。”黄靖钦表示,苏河湾万象天地今年客流截至目前已实现30%增长。
回顾如今较为成熟的欧美宠物友好商场,同样也经历了宠物从“消费客体”转变为“空间主体”的过程。在宠物经济萌芽、商业竞争增加以及相关政策指导的三重驱动下,推动商业体从单一销售场景到服务增值再到生态共生。
日前,上海正在制定国内首个适用于宠物友好空间的地方标准《宠物友好型商业场所及其室内场馆运行管理规范》,意味着“宠物友好”将走上更规范、可操作的道路。黄靖钦也乐见更多同业入局:“在现代都市生活中,人与动物的和谐共生已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。商业场所不仅是消费空间,也应当成为传递人文关怀、促进生命平等的城市客厅。”
(来源:上观新闻 作者:解放日报 叶宇 段心玫)